摘要: 华严宗,在中国有1300年的发展历史,其兴起是因为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在汉传佛教占据了重要地位,历来有“经中之王”之美誉,梵本的华严经原藏于遮构盘国(今印度)视为国宝,严禁外流,东晋时期从西域第一次传入中国,共六十卷,至唐代,又陆续出现了八十卷本和四十卷本,《华严经》在中国受到了僧俗的一致推崇,八大宗派的华严宗也在此时兴起,绵延之今,“普贤行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典故都出自该经典,自古就有“不读华严,不知佛教之富贵”之说法,华严哲学也被誉为佛教哲学中的完美思想。本文以《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修学历程来分析一下善知识在我们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善财童子 善知识 参学 菩提
学佛了生死,证菩提,善知识是除佛之外,能够引导众生,信仰正法的唯一依靠。因此《华严经、离世间品》:“成就菩萨,必须凭十种善知识,一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知识,令生诸波罗蜜善知识,令解说一切法善知,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决定辨才善知识,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往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识。”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相当重要,因此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特别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未法时期,善知识相当重要。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引,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修行的路上危机重重,有几个人能不误入迷途,险境。故善知识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就是依靠善知识,亲近善知识而趋向成就,更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下面我们就从善财童子的修学经历来阐述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
一、亲近善知识,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
1、何为善知识?善知识又作善友、亲友、佛教中凡是正直而德行,能指导众生进入正道者均称之为“善知识”反之引导众生进入邪道者称为恶知识,《法华文句》“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也就是说利益我们菩提道德就是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华严经,入法界品》,“善知识者,则是趋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趋向一切智乘,令我得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趋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帮;善知识者,则是趋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趋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水故”。由此可见,一切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因缘,莫不是大善知识,善知识在修行成佛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华严经疏》将善知识的功能概括为两种“谓能令于未知善法令知,未识恶法令识”菩提道次弟慑颂:“万善根本从师出”菩提次弟广论:“学者相续之中下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为善知识……”佛在诸多经典中金口宣说:“我们的修行成就全部依靠善知识。”
善知识就是培养菩提的有力保障,如婴儿需要呵护一样,刚出家初修行者,必须有善知识的指点,方能健康成长,《广论》也讲亲近善知识。为学佛初步,否则如亲近恶知识,就如掉入悬崖,火车脱轨一样,根本没有第二步、第三步。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错路。八证道中,正见就掌握在善知识的手中,一个人如破戒,犯错尚可忏悔,但破见,路遇恶知识,就很难了,特别对于在家居士修行者一定要认定一位堪能依止的法师,师长时时请益。
世间的一些技艺如开车、木工、医生等等都要经过师傅的指导,我们才能学会掌握其要领,对于义理博大的佛法,是否能具足佛法正见,契入空性,就必须有善知识耳提面命,特别是对于止观部分,禅定中的微妙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我们就无法于错踪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里,差之千里,或许会有人提出只要好好诵经,其答案难道不会出现吗?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的认识是有限而充满错觉,这本身都障碍我们的修行,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的层面上,无法于经教完全表达。那缺失的无法言传部分,唯有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将教法落实于修行,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更是需要善知识的言传身教,甚至棒喝等。
二、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识
什么样的善知识是我依止的对象,这也是我们学佛修行者面临的困惑,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鉴,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善知识的标准,《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七通达惠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依止善知识,就要辩别,否则可能被邪师恶友所蒙敝。如央掘摩罗一般为邪师所迷而作恶事,仅管其聪慧才辩,仪干刚猛,但受其师所惑认为杀人可以成就,杀至九百九十九人时,欲杀其母,满千之数,佛陀遥知慰之,前往度化,为说正法,而改过忏悔入佛门后证阿罗汉果,也就是有名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公案。《华严经》中善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但每一位善知识都是经过严谨观察的,而一位善知识都是前面善知识的推荐。他所依止的第一位善知识就是文殊菩萨,哪么善财童子是怎样去观察的呢?《华严经》卷45﹒34入法界品“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修普贤行,住普贤行,彼道比丘出大愿海;时觉城人闻文殊利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闻己,优婆塞,优婆姨,童男,童女,皆悉往谐文殊师利……”在经文中,一个“闻”字,由此可以看到善财童去亲近文殊菩萨之前就已经听闻了文殊菩萨在此之前自利圆满功德和度化众生的种种殊胜。《华严经》卷45(34入法界品)“尔时,文殊师利知善财等一切大众,闻说此法,皆大欢喜,发菩提心;显明过去,诸善根已不舍本座,如应化度觉城众生己游行南方”,很明显善财童子进一步通过听闻文殊菩萨的教法受用,也就是说,善财童子从自身的修证成果上来验证了文珠菩萨的功德,由此善财童子才对文殊菩萨生起了坚固信心,而且后面的善知识都是前面如理观察过的善知识推荐的,也就是说善财童子依止的善知识都是如理如法观察的。
善知识最基本标准第一具足戒行,戒为一切法门的基础,由戒生定,由定而生慧,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师,众生的依怙。佛陀灭度前,而告诫弟子“以戒为师……第二具足正见,这也是善知识最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如果在知见上有问题,根本谈不上解脱,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就体现于见地上。戒定慧是修行必经之路,但是知见的正邪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讲,破见比破戒甚至更重要,一旦破见则自断善根,第三具足悲心,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否则闭门独修,入山唯恐不深,就是具备前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
末法时代修道人少,证道人更少,我们很难、辩别善知识,更有一些善知识,不执一切外相,虽身在尘劳中,但其身心内外都常行清净,即所谓的无相善知识《园觉经》“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楚行,不令众生不入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菩提,未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破善知识,四感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持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以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华严经 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一共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上自文殊弥勒,观音、普贤诸大菩萨,下至童子船师医生,制香人等各行各业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长幼,内(佛教)外(他教)大体可分三大类,人、菩萨、天神、其身份行业众多,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是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成为知识,这样也更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这些善知识都现身在人间,以不同的身份不同方便来化导人们,趋向菩提大道。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善财童子的参学历程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社会上中的一切等级,一切职业,以及世间的一切世俗生活技能,都能成为修行者深入法界的具体法门。也就是说通过世俗的生活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众生都可以体验到佛教的道理,最终也能趋向菩提,如弥勒伽是教授语言的语言学者,自在主童子精通数学,在治病以外,还能营造建筑及一切农富事业,普眼长者是医师,治身病与心病,还能调合制香,婆施罗是航海的船师,知晓大海的情形,熟悉船只机械,能引导商人出海平安归航,而妓女婆须蜜多与他人共宿,与他拥抱接吻等等,被称为“离欲三昧”此女以这些方便,使亲近他的人远离贪欲,还有,仙人,外道等善知识。这些善知识的方便化现调和了修行者思想中长久的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表现出随顺法界,深入法界,在世俗生活之中修行佛道的修行观。
《华严经 入法界品》“愿见文殊师利,及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诸善知识,悉皆亲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从此可以看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是没有数量的,五十三参只是略举若干例子而己,在参学的过程中:“着眼于其人成就高下,其余都不过问,也就是说其成就,能成就于我的“也就是不见善知过,”因为参学之初,文殊菩萨曾反复告诫“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便应恭敬,勿见过失,”在五十三参,德生童子与德童女也劝诫善财童子,“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这一原则极为重要,因为我们如果带着挑剔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哪么很难亲近到善知识,也无法找到鸠摩罗什大师也曾说“譬如淤泥中,而生于莲花,智者见莲华,勿睹于淤泥”只有用这种心态才能采到莲华而不会自陷于淤泥,如果我们只观察于别人的不完美,那么我们也就失去了亲近善知识的机会,当然并非让我们盲目崇拜或信仰而强调是依法不依人,以法为重心,只有这样,才能超越我们发现善知识的短处,而生起的退转心。善知识并非没有缺点或短处,我们不能因见善知的过而退转不亲近,更何况诸多善知识化现于人间,现不同的身份,示不同的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故亲近善知识,而不见善知识过由为重要,在娑罗林中善财童子向文殊菩萨请教修菩萨行的方法,文殊菩萨便鼓励善财童子外出参访善知识“求善知识勿费解,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子善知识善巧方便,勿生过失。”善财童子才开始了著名五十参的行程,最后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得以进入普贤行愿之海,也正因如此《华严经》所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成为历来修行者榜样,直至今日,我们出去闻经,听法学教都称为参学。
三、如何正确依止善知识
《华严经卷77 入法界品》“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二十一种依止善知识的心态,当我们遇到善知识如果真能按照经典所讲二十一种心态去亲近,并能结下殊法缘,生生世世我们都会得其摄受,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将此二十一种心归纳为九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孝子心:做为孝子,不论做什么都要随顺父母之心愿,做为弟子去亲近善知识,也要向孝顺父母一样将自己的心行为交给善知识听从善知识的按排。金刚心,对待善知识应如金刚一样不管何种法都无法破弟子对善知识的亲爱之情坚固善心。大地心,弟子应如大地一样去荷担起善知识所交待的事业负担,善知识所嘱咐的一切,没有任何厌倦,懈怠之心,轮围山心,弟子对善知识的信心如轮围山一样无法摇动。仆使心,对待善知识如仆人一样,不管善知识嘱咐的事情是否低贱,高贵没有任何的羞耻。除秽人心,弟子如清洁工一样,放下一切执着,听从善知识的调配。乘心,善知识所交待的一切,不管有多重,有多困难,也不能有丝毫疲倦之心,犬心;弟子对待善知识如犬一样的忠诚,不管善知识棒喝,打骂一样毫无反感。船心,弟子对善知识嘱咐,不论承担多少,如何奔走,应如来来回回摆渡的船一样无厌倦。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弟论》中也谈到三点,第一条净信为本,也就是对自己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一份恭敬心得一份利益,前面也所讲,勿见善知识过,应“视师如佛”虽师并非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这种信,对修行有相大的作用。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没有信为基础,其他就如空中楼阁,佛源老和尚在禅七开示讲“你要相信如果没有信仰哪就不要做和尚,信仰就是要靠信心,没有信心就搞不好。”为了心中疑惑的月霞法师遍访名山,在朝礼五台山遇一携马少年,问曰“华严行者,九华庙在何所?师一回顾,少年就不见,月霞法师曰,“此必文殊菩萨示吾弘严之处”,于是回到九华山礼地藏,看到翠峰的雄伟,于1896年在青阳江文鼎的资助下,会同普照,印魁等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华严大学也成就了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之先河,受到了当时佛教界高度评价,并成就了诸多高僧,如虚云、谛闲、印魁慈航等大德这一切凭得就是一个字“信”。
第二念恩生故,念恩才能生敬重心,因对善知识敬重,才不会去犯错误,在无尽的轮回中,我们能听闻佛法,种下菩提子这一切都无法离开善知识的教导,指示,否则我们还不知轮何处更谈不上,修行佛法亲近善知识。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善知识的恩德而应时时念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更大利益,《华严经卷66.39入法界品》尔时善财童子出妙光城,游行道路……如是思惟,悲泣流泪,念善知识实为希有,出生一切功德处,出生一切菩萨行,出生一切菩萨净念,出生一切陀罗尼轮,出生一切三眛光明,出生一切诸佛知见普雨一切诸佛法雨,显示一切菩萨愿门,出生难思智慧光明,增长一切菩萨根芽。
第三,身口给待,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信受奉行”几乎每部经典最后都有这四个字,我们几个人真能做到,如果真能做到,经中所讲的一切利益我们都能得到?否则也只是结个善缘,“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我们亲近善知识,就是为了解脱,就是为了有个正确修行方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如没有善知识正确指引,我们又怎能找到适合自己舟船,又怎能到达彼岸,在这样的情况下,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如能遇到善知识,亲近善识,更能“依教奉行”那真的是修行的捷径了,诸供养中也只有依教奉行的法供养才是善知识,真正喜欢的供养,因为善知识所喜欢得就是众生获得证悟,获得菩提之果,而这一切唯有依止善知识的言教才能获得。
四、要落实到生活里,农禅并重,学修一体
中国中央党校2013年3月1日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中国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并发表讲话称“好好学习,才能上进,我们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对我们佛教来说一样,学习学习,再学习,做好僧人的教育工作,修行修行再修行,做到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中生活,不能只重学习教育,而不重实践修行,也不能盲目修行,而不理学习经典教育,要真正做到农禅并重,学修一体,更要感恩回报社会,用实际行动去实践。上半年九华山全山寺院学习了法律法规进寺院,全山僧人四众弟子也为灾区孤老等送云了温暖。八月七日应青阳司法局娇正管理局邀请,九华山宗教事务局派来本人为五十多位刑放人中做了“吉祥人生”的开示,将自己所学的佛法与在会的人员做了交流,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甚至有几个还到寺院做了皈依,正如九华山宗教局朱局长所讲“应该也必须到这些地方弘扬佛法,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听明白只有一个人真能回头是岸,也是功德无量”。
五、总结
善财童子五十参,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个缩影一部《华严经》诵下来或者任何一部经典诵下来,如同看了一部大型的情景剧,我们可以将自己放在里面扮演任何一个角色,如善财童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或者其中任何一个善知识这样下来,我们就参加了一次华严圣会。同样,我们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也一样,我们可以是地藏菩萨,可以是光目女,可以是国王或鬼王,四天王,这样下来,我们又参加了一次忉利天的报恩法会,知易行难,善财童子一次次示现给我们,我们不仅在文字上语言上“闻”,更要思更要修,这样才能真正受用。否则最多也算是“文字般若”《华严经卷46.34入法界品》。“时善财童子头面敬礼解长者足右绕毕,赞叹无量阿僧祇功德,着仰观察,心无厌足,悲泣流泪。专念善知识,顺善知识,观善知识,由善知识得一切智,于善知识,远离谄曲,于善知识发慈母心,远离一切无益法故,于善知识发慈父心,能生一切诸善法故,辞退南行。” 经之中的“顺善知识,远离谄曲,远离一切无益法故,就很明白善财童子,对善知识的依教奉行,善财童子所做的一切就是示范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广大行愿。华严为因,佛为果,但愿我们能如善财童子一般如理如法亲近善知识,如理如法修行,共同发起广大之心,“愿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同圆种智,一起圆成佛道”。
(印刚法师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