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藏菩萨愿 体天下众生心——略说《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修行法门
2015-07-03 09:06:41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千百年来这个悲愿让地藏菩萨成为许多人的精神支柱和祈求对象,地藏菩萨与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并称为中国四大菩萨,但与其他菩萨不同,地藏菩萨的形相一般为清净的、僧人形相出现,并非、其他菩萨会有的宝冠、天衣等形相,这就说明地藏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很大的因缘。每个菩萨都有其修行法门,地藏菩萨自然也不例外,有关地藏菩萨修行法门的经典行本也不少,但以《地藏三经》为流传较广,三经中《地藏菩萨本愿经》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并深得人心,在这里我们就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义理来阐述地藏菩萨在因地中是如何来修行成道的。


    一、释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人法立题,地藏菩萨为人,本愿为法,简单讲就是地藏菩萨在因地中修行成长的路程。在整部经中从始至终贯穿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中修行的种种历程,其中不难看出地藏菩萨和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一样,从长者子,国王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光目女、婆罗门女),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忽视身边的每个人,或许他们都是千百亿化身地藏菩萨的其中一位。印光法师曾经说过:“我们修行要把身边的每个人都看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无奈我们正好相反,学佛不久就认为只有自己是菩萨,自己是修行,其他人都是凡夫。横挑鼻子、竖挑眼。学佛没几天,慢心大增。慎重,慎重!”


    何谓地藏:《地藏十轮经》里面有两句话解释非常好,“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安,平安;忍,忍辱波罗蜜中的忍,即六度中的忍辱,难忍能忍实际上这个忍就是哲学认识论中的“认”。佛说法时,经常是一说法,很多人就得道了,证悟到无生法忍,对无生法得到了认识,说白了也就是认识了,明白了事物之“实相”。真能对事物的实相认识了、明白了,自然是如大地。但我们平常的忍,还是有些“心不甘,情不愿”,如石头压草,而没有将草根拔除,因缘成熟、烦恼、痛苦、快乐都会出现。“地”乃万物之母,地就如我们的母亲一样,生育我们,养育我们。万物无不因地而生,因地而长,因地而成。法国的一行禅师用“触摸大地”来修持,看到这个名词,心中突然无比的感动,甚至落泪。“触摸”我们只有在母亲的襁褓中才有这个动作,去触摸母亲的肌肤是那样的幸福,那样的祥和,把自己的头深深埋在母亲的怀中是那样的安全。可是如今的我们呢?对大地百班蹂躏,千般索取。我们真的汗颜,真的惭愧。能有几人放慢脚步,五体投地,去感受这片大地。我们忘了大地的温情善感,忘了大地给予我们的一切,感恩之心已荡然无存。藏:静虑之义,安静之静,是禅定,通过禅定进入真正的心地宝藏,也就是前面《地藏十轮经》所提到的“静虑深密如秘藏”,故藏有含藏、宝藏之意。所有的一切宝藏在地下含藏,有福、有德的人就能得到这宝藏,菩萨的法门也就是这样包藏着一切法宝,等待着有缘的众生来开发。


    《地藏经》是佛陀既《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宣说,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大多人都对《地藏经》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地藏经》是超度亡灵的一本经典,或者说是一部“孝”经。此种认识无可非议,但是《地藏经》展现给我们其他的道理、思想而忽略过去。内外道从皈依来区分,大小乘以菩提心来区分,《地藏经》中处处是引导众生发起大乘的菩提心。《地藏经》:“时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超度脱一切受苦”。而且经中处处都以地藏菩萨发心感应和效果来引发众生发菩提心的善举。依之起修能启发菩提心,能成就佛道故《地藏经》是大乘经典。在《地藏经》中除了我们知道的“教孝”以外,更重要的还有“教愿”、“教信”、“教施”。在这里我们就从这四方面来为大家解读《地藏经》。


    二、“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


    《地藏菩萨本愿经》最突出莫过于愿,“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世俗人也讲:“一个人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就要立志。”可见“愿”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但是菩萨的“愿望”和世俗人的欲望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从本体法性是一个东西,但作用大不一样,前者是我们发心、发愿,是无我、清净的;后者是有我的、不清净、有污染的。愿望一确定就义无反顾,不能反悔,直到成功。特别是大乘行菩萨道,发愿更要紧。“以愿为戒”,发的愿就是自己的戒。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在因地中修行,不管是长者子,还是国王身,或是婆罗门女、光目女,其愿望无比的殊胜。发了愿以后,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去护持,去完成直到成功。只能成功,没有失败,这才是菩萨乘。愿修成了,圆满了,果自然就证得了。故我们在修学《地藏经》时,一定要懂得发愿,愿就是我们心里的指导老师。愿前面还有一个字“本”,往昔的事情,从本以来的这件事。因为大乘菩萨发的愿都是利人的,无我的,这也是大乘菩萨的根本原则。所以佛经上称赞佛菩萨的时候都说他:“不违本愿。”世俗人讲立志。佛法讲发愿,济世度人,中途不退让,不得因为挫折、痛苦就退转。因愿是行菩萨道的第一戒,否则就是犯错。故很多法会请圣时都会讲:“希望不违本愿”,也就是根本之愿,所以我们发了愿以后就要将自己的身心、性命投入进去,如地藏菩萨在因地中的“长者子,国王身,婆罗门女、光目女。”然后祈求如来的加持:诸佛菩萨的护持帮我们完成这个愿,再加上法界的力量,这个愿就可以实现。因为我们发的愿是清净的、无私的,故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护持,会有真正的感应。如果不真诚、不清净、自私的愿那就很难得到感应。我们不要怪菩萨,而是反省自己。每天晚课时,我们都要诵四弘誓愿,但往往是一带而过,却不知这四弘誓愿均为四大菩萨所发之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地藏王菩萨)、烦恼无尽誓愿断(观世音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文殊菩萨)、佛道无上誓愿成(普贤菩萨),所以修学《地藏经》首先强调发愿、发大愿、发本愿,愿就是修行的第一步,否则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没有方向根本立场,那么修行就是盲目。


    三、“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学道的根本”


    《地藏经》讲了很多关于地狱,关于因果报应之事,轮回之说,特别是对于刚入佛门之人,一些搞学问之人,很难使人相信,更容易使一些“学者”看作“迷信”,故我们学习《地藏经》首先要相信、正信。但是做起来真的不易。在经文中文殊菩萨就讲:“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故“信”相当重要: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学道的根本,是产生功德的母亲,我们能修行做功德无不是由信产生。当然,这个信不单纯上是从理念上相信与否,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而不是只用思想念,而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故“信”“必行”。学佛的步骤是信、解、行、证,即相信、理解、修行,也就是实践后证得,而第一步就是信。但信又有“正信”、“迷信(妄信)”,所以一定要明白。否则第一步就跌落深崖,根本无法再行第二步、三步。


    《地藏经》中世尊讲到,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难得教化,所以世尊讲地狱,讲畜生,讲饿鬼,讲各种报应,从根本上来讲信,也就是从业力上来讲信。在《地藏经》第三品观众生业缘品、第四品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品地狱名号品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讲信,从不信到疑信、浅信、深信,最后的真信,可见其重要性、根本性。所以世尊三番五次嘱咐地藏菩萨来这个娑婆世界大发愿力度这些刚强、难调的众生,因为这些众生不信或半信半疑。看看我们周围的人,胆子大的很天不怕地不怕,这正表明了我们多劫以来的被业力障敝,所以一开始对佛法是不信,但是如遇善知识亲友的劝导,环境的关系,外力的推动,会慢慢地走上正道,也就是所谓的“疑信”。正如经中所讲:“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路遇善知识,提携授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会得安乐。”但因业力所牵,旋出旋入,疑惑不定,故为疑信;但比起不信好了很多,但经过几次的迷误,慢慢好像明白一些。如再遇善知识的提醒,环境的改变远离恶知识,定力自然增加,而转为浅信、深信,当然这中间需由相当的修持和对佛法的深信不疑才能达到。但到最后的真信,早满地藏菩萨之愿,谈何容易,必须得去妄存真,也就是断恶修善。到这里,断恶相当重要,修善次之,反过来看现在之人,修善者确实不少,但断恶戒除自己的恶习却少之可怜。大多数都认为,多做好事能将自己的恶行、坏事而相抵,这怎么可能?如为一块抹布染色,最好先将其洗干净,故做最好的功德善事莫过于“止恶”,真正达到“真信”,契合真如之信,如如不动,清净无相,如《金刚经》所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四、布施、结缘可以断除对“事”或“物”的贪取,可以破除妄想,分别执着


    大乘佛法的总纲领,就是让我们布施结缘,用这种方法断除我们对这个世上的“事”或“物”的贪取,破除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在《地藏经》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品做了很好的诠释,当然在很多品中也谈到此种修行方法,在本经中,世尊教我们怎么样去布施,心态不一样,布施的功德就有轻有重。故名“校量布施功德品”,布施要达到真正的“三轮体空”,回向时如有功德,这个功德不仅仅是我的,应回向所有的法界,上至佛菩萨,下至地狱饿鬼。我们要明白成功一件事情,全是法界之力,哪怕是非人地狱众生都在帮我们。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要回向法界,要做到真正的无我,这个布施才清净,才真正得到受用。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要做到这点,要真正抛开施者、被施者、予者、受者之相,否则,此布施功德就很有限。布施时的心态更是重要,本经第十品中“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音慰喻”这种布施才是最殊胜,真正的慈悲心、清净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所有的众生都一个样,这就叫“大慈悲”,下心是谦虚,对人尊重,没有傲慢心,更不可有傲慢之态。这个事情亲手去做,如果因缘不足时,自己没有办法去那个地方布施时,那就派人派代表,派去的人也教他这种布施的心态,这样布施的功德就非常之大。故布施不仅能给众生带来快乐,更能净化自己的内心。反过来看,我们周边之人,包括我们自己去行布施时心态如何,是否做到了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软言慰喻?近年来,灾况不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乐于布施的人非常之多,但是当我看着被施者,刚从苦难中逃脱出来,还有更多正在苦难中:主持人深情并茂地表演,一次次地揭着被施者未曾愈合的伤疤,施者戴着大红花等着被施者的感谢,我真的很痛心,此时此刻,他们忘记了被施者最起码的“尊严”。谈到这里,我们顺便看一下前面一小段“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暗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从字面上看不难理解,但我们往往也会看轻易忽略过去。如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没有智慧,没有德行,是另一种贫穷之人,有些虽然因上世的福报有些财富,切吝啬无比,我们称为富贵的穷人;没有智慧,不辨是非是另一种盲人,真言听不进去,是是非非一听就接受这是另一种聋子。这样一看,贫穷下贱之人太多了,说不准,我们也一样的贫穷,更需要别人的布施。


    五、孝养父母,成佛主要原因



    首先,十方诸佛都是为母亲说法后才进入涅槃,《地藏经》是佛门里面的孝经,是世尊为报母亲摩耶夫人而宣讲,学佛修行之人都明白这一点。印光法师曾讲:“《地藏菩萨本愿经》诚可谓险道之导师,贫乏之宝藏。明智旭大师讲此经为我佛经中之孝经的因缘来自于经中两位重要人物的大孝精神。一位是佛陀,另一位自然是地藏菩萨,一切孝顺儿女,有所师承”。孝养父母,成佛主要原因,《菩萨本业经》讲:“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祝,便成佛道。”《地藏经》讲的就是如何行持孝道的修行法门,经中首先由善恶两门引导众生孝顺父母,“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坠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经中还从地藏菩萨如何引导父母如何行善,如何发愿救脱父母的方式来教导大家行持孝道”。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少失父母恩爱者,未知魂神在何趣,兄弟姐妹及诸亲,生长以来皆不识,或塑或画大士身……,示其眷属所生界,纵坠恶趣寻出离”在本经中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的历程无不对“孝”做了最好的诠释,不管是长者子,还是国王身,婆罗门女,还是光目女,地藏菩萨分别示现几种不同的“孝”。更何况本经一开始就直接讲入“孝”的主题,“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对于世间之“孝”我们较容易做到,也就是庄子所讲的个层次“用教来孝顺”,对父母要保持尊敬,早上起来要行鞠躬礼,晚上睡觉再好好请安,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但是要第二个人层次就比较难,“用爱心去孝顺”,要知道父母的需求,替父母设想,怎样能做到对父母的“顺”这就有些难,特别是现在,更多的父母,对衣食这个层次已经不是很在意了。父母的精神需求,我们都忽略了过去,我们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多听听父母的“唠叨”,没能真正去顺从父母自己的意愿去做些事。在第三个层次庄子分别用“忘亲”及第四个层次“让父母亲把我忘记”做了阐述,也是庄子认为孝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个真正孝顺的人跟父母在一起非常自在怡然自得,并没有我在孝顺父母,或者父母被孝顺的思想,一切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思想和孔子的思想有一点接近。孔子在《论语》提到一个人如果真正孝顺的话,就要使“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让父母只为我的疾病而担心,也就代表,其它事情我做得很好,都不让父母担心,只有生病在所难免。所以父母如果只为我的疾病担心的话,代表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但是和本经提出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思想相比之下,就完全不一样。《地藏经》告诉我们,今生此世和我们相处在一起的人,都在过去无量劫中,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现在我们对人人好,也就是对人人尽孝道,任何一个对象,都可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哪怕是一些无言语的动物。所以我们好好广结善缘,保持这份孝敬天下所有众生的信念,不管是出家、在家孝道同样不可抹灭。“百善孝为先”,我们必须知道“根本”,也就是为什么《地藏经》称为《地藏菩萨本愿经》而不是大愿或其它,孝顺父母就是根本,若不孝就是忘本,像草没根,树没皮一样,我们的根本就是孝道。所以我们在父母健在时赶快行孝,莫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遗憾终身。更何况不孝父母要堕无间地狱,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身体为人生,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之事,而我们做的每一善、每一福都应该归属于我们无量劫所有的父母。在经中地藏菩萨不仅对父母孝顺而且对善知识,对师长的孝顺,对善知识的依止,而最后获得成就。从世间看善知识成就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为我们解脱种下了善因,将我们从各种痛苦中拨救出来,令我们最终圆满解脱。“因为如果没有善知识,没有好的师长的引导,我们也无法得到解脱,在经中婆罗门女,光目女的故事就说明了一切。在经中也正是由于地藏菩萨对善知识的孝,对善知识的依教奉行而成就种种自利功德,也正是孝顺善知识,所以对善知识所有的事业勇于承担,世尊将未法众生付嘱给地藏菩萨时,“尔时诸世间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如是三白佛言。就可以看出地藏菩萨,此次在娑婆世界能勇于承担世尊的嘱托,在过去现在未来也能承担其他如来善知识的嘱托,也正因如此,就必然成就菩萨无量无边功德。”忉利天宫神通品”作了充分阐释,


    六、劝勉


    “满地藏菩萨愿,体天下众生心”。2004年在母校广东云门山大觉禅寺喜接一代禅宗巨匠上佛下源上人云门之法脉,恩师上佛下源上人书写此墨宝,以励我这个来自九华山,却不知九华山在何处的弟子。“知易行难”,如何“满地藏菩萨愿”,怎样“体天下众生心”?在本经中做了最好的回答。看起来容易,能做到者却不是那么容易:“满”、“体”皆为动词,也就是一切一切都要付之于行动,才能真正的满地藏菩萨之愿——脱离地狱,直至成佛。


    综上所述,不管是“本愿”还是“正信”,无论是“布施”还是“孝顺”,都要做到一个字“行”,只有付之于行动,才能真正达到经中所讲的“利益”。六祖慧能大师讲:“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讲:“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论语》的开篇学而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里的“习”并非温习、复习之意,而是习惯。孔子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学了以后赶快在生活中实践,并养成习惯。这样这么多的好习惯自然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收获和喜悦,并不是老师从前告诉我们的复习,那样下去只能成为记忆的负担,还有什么快乐?“信、愿、施、孝”也正好构成了佛陀讲得解脱成佛之道,这也是我们经常讲得戒、定、慧。本愿为戒,正信为定,布施孝顺为慧。但在生活实践中他们是融为一体,并未分得很清,当智慧生起时,定自然会变很稳固,戒也会更完备。这样一来,环环相扣并辗转相生,形成真正得成佛之道。地藏菩萨的修学方法,同时也是无量诸佛的成就方法,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心性适合修持地藏法门,对地藏菩萨的悲愿充满信心,深信“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悲愿有圆满的一天,能真正做一个菩萨道的实践者。地藏菩萨之愿定能早日完成故此普劝诸位大众,认识此法,修学此法,成就此法,更期望大众能效仿地藏精神,发地藏大愿,行地藏大孝,度脱一切有情。

(印刚法师  撰稿)